我不需要矯正,我需要安靜獨處來回收精力

     --為內向的孩子說句話

 

過去演講談到性格類型及內、外向差異時,

我曾多次問台下聽眾:你們看我是內向還是外向?

答案俱指「外向!」履試不爽。為什麼?

「活潑、風趣、與人互動好、溝通能力強…」。

 

當我揭曉自己是「高度內向」的原因時,

台下似乎都饒富興致:

你們看我是外向的人,其實都只是看到我的「能力」,

我活潑、風趣、有能力與人互動、溝通良好,

其實這都是我的能力,

因為我是個「能力型」的人,

但不代表下了台我仍然有「熱度」,

能與人這麼高度互動。

我現在可以是因為我事先規劃好、也預留了精力。

 

真的! 過去我並不了解為什麼我有能力也有意願?

卻不能隨心所欲的去和人「和(音或)」久?

也從不敢應邀露營或連日旅遊和人密切互動的活動,

常避之猶恐不及。

就算事先預留精力,但日以繼夜老是泡在人堆裡,

仍然很快就被人吃光我的精力。

儘管主辦人總說

「那你別說話,聽就好、人在就好…」,

怎麼可能? 怎饒得過你?

總精疲力竭、喉嚨連吞口水都痛,

好幾天不想見人,甚至就病上一場。

 

直到懂了Carl Jung和Divid Keirsey

對內外向性格差異的深入分析,

我才恍然大悟:

原來我是個高度內省(內向)的人!

縱然知己相逢、終宵夜話、再快樂,

也仍然是吃掉我的精力。

原來我不能藉著人回收精力!

我必需靠著安靜甚至獨處,

才能自己充電、恢復精神。

我自嘲是「從今來往應少有,留取心魂相守」,

內心的遺憾豈只是戚戚然。

 

但相信不? 就現實、現存的身心需要謀思對治之道後,

一旦充足電、準備好了自己,

只要站上台,與人互動、分享,就超過百分百。

演講開始時多少會有些交頭接耳,但會終主持人總會發些感慨:

「今天的演講是我們最安靜的一次…,知道不能錯過了…」。

 

相信您的孩子沒有我喉嚨上的毛病和痛苦吧?

我幼時就動過扁桃腺切除手術,

照說不致影響發聲,

但有專家說我說話是常人用力的五倍,

話說多,當然就更覺吃力。

但內向孩子的父母們,

請不要覺得你們的寶貝需要矯正,

除非他是突然行為改變、異於平常。

 

何況家長們,您知道作家、設計師、建築師、

音樂家、藝術家、雕刻家、工技師、哲學家、

電腦工程師、科學家、天文家、攝影師、

宗教家…,幾乎都是內向性情的人嗎?

 

他們自性傾向獨處覺慧、

自心能夠行深行遠,

他們從本具足內觀自覺的潛力、

他們需要自證自悟自己的興趣與天賦,

一旦發為世用常就一鳴驚人。

 

看看吳季剛的媽媽,

是怎麼按個性差異,

分別送吳季剛和他哥哥上不同的幼稚園?

個性怎麼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?

個性怎麼不是孩子前途的指針?

是內向孩子的家長的,請了解不管喜不喜歡,

我們根本「沒精力」去做花蝴蝶,

即便熱鬧場中表現精彩,也絕不能持久。

千萬不要安排過多活動度透支了他的精神。

你只要按他需要的安靜長度給他留下喘息空間,

他就能自我充電,再生龍活虎起來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BTIvie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