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需要矯正,我需要安靜獨處來回收精力
--為內向的孩子說句話
過去演講談到性格類型及內、外向差異時,
我曾多次問台下聽眾:你們看我是內向還是外向?
答案俱指「外向!」履試不爽。為什麼?
「活潑、風趣、與人互動好、溝通能力強…」。
當我揭曉自己是「高度內向」的原因時,
台下似乎都饒富興致:
你們看我是外向的人,其實都只是看到我的「能力」,
我活潑、風趣、有能力與人互動、溝通良好,
其實這都是我的能力,
因為我是個「能力型」的人,
但不代表下了台我仍然有「熱度」,
能與人這麼高度互動。
我現在可以是因為我事先規劃好、也預留了精力。
真的! 過去我並不了解為什麼我有能力也有意願?
卻不能隨心所欲的去和人「和(音或)」久?
也從不敢應邀露營或連日旅遊和人密切互動的活動,
常避之猶恐不及。
就算事先預留精力,但日以繼夜老是泡在人堆裡,
仍然很快就被人吃光我的精力。
儘管主辦人總說
「那你別說話,聽就好、人在就好…」,
怎麼可能? 怎饒得過你?
總精疲力竭、喉嚨連吞口水都痛,
好幾天不想見人,甚至就病上一場。
直到懂了Carl Jung和Divid Keirsey
對內外向性格差異的深入分析,
我才恍然大悟:
原來我是個高度內省(內向)的人!
縱然知己相逢、終宵夜話、再快樂,
也仍然是吃掉我的精力。
原來我不能藉著人回收精力!
我必需靠著安靜甚至獨處,
才能自己充電、恢復精神。
我自嘲是「從今來往應少有,留取心魂相守」,
內心的遺憾豈只是戚戚然。
但相信不? 就現實、現存的身心需要謀思對治之道後,
一旦充足電、準備好了自己,
只要站上台,與人互動、分享,就超過百分百。
演講開始時多少會有些交頭接耳,但會終主持人總會發些感慨:
「今天的演講是我們最安靜的一次…,知道不能錯過了…」。
相信您的孩子沒有我喉嚨上的毛病和痛苦吧?
我幼時就動過扁桃腺切除手術,
照說不致影響發聲,
但有專家說我說話是常人用力的五倍,
話說多,當然就更覺吃力。
但內向孩子的父母們,
請不要覺得你們的寶貝需要矯正,
除非他是突然行為改變、異於平常。
何況家長們,您知道作家、設計師、建築師、
音樂家、藝術家、雕刻家、工技師、哲學家、
電腦工程師、科學家、天文家、攝影師、
宗教家…,幾乎都是內向性情的人嗎?
他們自性傾向獨處覺慧、
自心能夠行深行遠,
他們從本具足內觀自覺的潛力、
他們需要自證自悟自己的興趣與天賦,
一旦發為世用常就一鳴驚人。
看看吳季剛的媽媽,
是怎麼按個性差異,
分別送吳季剛和他哥哥上不同的幼稚園?
個性怎麼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?
個性怎麼不是孩子前途的指針?
是內向孩子的家長的,請了解不管喜不喜歡,
我們根本「沒精力」去做花蝴蝶,
即便熱鬧場中表現精彩,也絕不能持久。
千萬不要安排過多活動度透支了他的精神。
你只要按他需要的安靜長度給他留下喘息空間,
他就能自我充電,再生龍活虎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