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時101-05-10A12
在蘇聯解體前一年,鋼琴家兼指揮的普雷特涅夫,創辦了今日惟一不受蘇俄官方管理的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,
並且即將由他本人領軍在六月來台演出。他這次特別推薦並首演俄國作曲家葛拉祖諾夫的作品「四季」。
他形容葛拉祖諾夫和貝多芬與柴可夫斯基最大的不同是,很少寫太過戲劇或悲傷的曲子,作品總是
「充滿著吸引人的旋律」及「令人咋舌的樂器配置」,並且「每次演奏都讓人驚豔,隨時都讓我有新的發現」。
普雷特涅夫認為,知性和直覺是一樣重要的,許多大師之所以有別於常人, 正是因為具有非凡的探索能力和智力。
MBTIview 鋼琴家與鋼琴大師之別
音樂家如果缺乏實感(senses)和感覺(feeling)為其強項的心力動能,則根本無法走上音樂之路。
想想鋼琴家是怎麼依靠手指和琴鍵的觸摸、滑動和輕重的拿捏,關連到他們自己內心的感受程度,
才能體會到怎樣的技巧才能感動自己並推己及人。甚至與樂器合一到當它成是自我的延伸,
如葛拉祖拉諾夫般「令人咋舌的樂器配置」,若非能一再忍得住長時間練習的痛苦,
為的是累積飛快速度和掌握更熟練、更準確的技巧,所以任何藝術表演大家不都是經過千錘百鍊才練出來的?
但普雷特涅夫卻指出來要成為「大師」,除了精練的實感和豐厚的內心情感外,必需還能走到知性(Thinking)
和直覺(Intuition)的互相銜接和裡應外合中。
「必需具有非凡的探索能力和智力」,也就是超越凡眾而獨豎一格。不離人心而更敲入人心,
不捨感性而更具感動普世人性的力量和技巧。這是任何領域的大師在成就大我路上,都必須經過的格局裂解與整合。
此時演出正如草上飛,一動一靜盡得千姿百媚,無一不好、無一不令人擊節嘆賞,直達人心底蘊的深處,
尚有何文化地域的藩籬?